干眼属祖国医学“白涩病”、“神水将枯”范畴,以目珠干涩不舒,瞬目频频,或微畏光,灼热微痒,不耐久视,白睛不赤不肿或有细细赤脉为主要临床特征。“白涩症”首见于《原机启徽》:“不肿不赤,爽快不得,沙涩昏朦,名曰白涩,俗称白眼……”。“干涩昏花症”首见于《证治准绳·干涩昏花》:“目自觉干涩不爽利,而视物昏花也,……目上必有如细细赤脉,及不润泽等病在焉,合眼养光,良久则得泪,略润开则明爽。”“神水将枯”首见于《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视珠外神水干涩而不澄润……虽有淫泪盈珠,亦不润泽,视病气色干涩,如蜓蜕唾涎之光。”以上文献虽病名不同,但其描述的症状、体征等都与现代的干眼类似,同属一类疾病。其病因病机方面,《证治准绳·神水将枯》:“乃火郁蒸膏泽,故精液不清,而珠不澄润,汁将内竭,虽有淫泪盈珠,亦不润泽”。《证治准绳·干涩昏花》:“乃劳瞻竭视,过虑多思,耽酒悠燥之人,不忌房事,致伤神水”。《原机启徽》:“乃气分隐伏之火,脾肺络湿热,秋天多患此”。
干眼病位在眼,就其症状而言,以眼表角、结膜的不适以及眼睑中睑板腺功能障碍为特点,从五轮学说的角度,可将其病位归纳为气轮、风轮及肉轮,肺主气,故称风轮,肝主风,故称风轮,脾主肌肉,故称肉轮,因此干眼的发生主要与肺、肝、脾功能的失调有关,肺阴不足,燥邪伤目,目失濡润固见干涩羞明;肝肾亏虚,阴液耗损,不能上荣于目而导致目失所养,发而为病;恣食肥甘,湿热蕴脾,脾失升清,目窍失养,积而为疾。
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神水将枯”部分将干眼分为:肺阴不足、阴虚湿热、气阴两虚三个证型[37]。目前,中医临床对干眼的认识亦以阴虚为主,累及肺、肝、肾,赵艳青等[38]通过对知网、维普、万方等中文文献数据库中发表文献的研究发现目前临床干眼的辨证分型主要有以下几类,一、脏腑辨证:有肺阴不足型(47%)、肝肾阴虚型(84%)、脾虚气弱型(9%)脾胃湿热型(8%);二、气血津液辨证:气阴两虚(20%)、阴虚湿热(9%)、湿热伤阴(8%)。通过将干眼的类型、证型、症状、舌象、脉象相关性研究,发现目前中医临床治疗干眼以水液缺乏型干眼为主,辨证以“阴虚”为主。但是,干眼亦存在阳虚的情况,如:《证治准绳·干涩昏花》:“治惟滋阴养水,略带抑火以培其本,本正则清纯之气和,而化生之水润。”《审视瑶函·神水将枯》谓:“神水枯涩而不润莹,最不易识,澄其源而流自清,其症有二,有阴虚症,有阳虚症,不可浑治。阴虚以补肾丸治之,治神水枯,热结,蒸烁不清。阳虚以调中益气汤治之,既云神水枯者而又谓阳虚者,盖神水即气中之精液,阳不生则阴不长也。”。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及生活习惯的改变,如:熬夜、喜食生冷、久居寒湿之地等,阳虚证型干眼发病率亦有所增加。
根据已发表文献可将干眼辨证分型与目前西医诊断相结合,大致总结如下:
一、肺阴不足型、阴虚湿热型、肝肾阴虚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导致的水液缺乏型干眼、视频终端综合征导致的蒸发过强型干眼、黏蛋白缺乏性干眼。上述干眼类型皆因燥邪犯肺、耗伤肝肾精液无法外濡孔窍、或嗜食辛辣、膏粱厚味导致脾胃蕰积湿热,清气不升,目窍失养,治法常以益气养阴,滋阴润燥为主,用药以桑叶、生地、玄参、石斛、麦冬、沙参等。
二、脾肾阳虚型:睑板腺功能障碍、睑缘炎等导致的蒸发过强型干眼[42]以及泪液动力学异常型干眼,上述干眼类型为脾肾阳虚导致水湿不化、湿浊中阻于胞中,若不及时改善久则导致气滞血瘀,痰瘀互结,因此针对此类干眼,需“温化水饮”、“通而润之”,治法通常以辛温药物为主,如肉桂、川芎温补脾肾,行气活血、黄芪健脾益气等,对于病久者则需配伍皂角刺、乳香、没药等破气散结药物。
===友情链接===